2023-08-24
【主題報導】咱的民俗、咱的藝術、《咱》的蔡式風情

指導:文創 PLUS

企劃:山川設計

採訪撰稿攝影:陳亞麟、米鹿設計

-

做為一個充滿老建築與老街區的古樸城市,街區巷弄間那隨處可見,數量密集地數不勝數的廟宇,可以說是臺南意象的代表元素之一。據悉,一座好的廟宇設計,通常需要多種媒材的組合,像是石雕、木雕與畫作等。藉由多元媒材的共同構築,呈現不同的功能、特性,能讓廟宇展現豐富且具有魅力的風情。然而,即便是在我們這個彷彿傳統就是日常、文化好似信手捻來的古都,也依然必須面臨民俗與傳統藝術承襲的難題。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在傳統民俗逐漸被遺忘的現代社會,是誰接起了這把藝術傳承的火炬,以及他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從理性的視覺設計到傳統的民俗藝術

蔡濰任[1],師承府城寺廟彩繪名師-潘岳雄老師[2]。他的創作空間,隱身在北區蜿蜒隱密的巷弄裡。第一眼看去,感覺自己好像來到了60年代,電視港劇裡會看見的低層樓房,配著高掛空中往四處延伸而去的垂墜電線,老實說感受上並不像赤嵌區那樣的帶著「古老」的氛圍,真要說,就比較像是「勾炸」(台語:古早)的樣子。初來乍到,一時間也搞不清該按哪顆門鈴,只在門口鬼鬼祟祟的旋繞了幾遍。可能是聽到有嘈雜的人聲吧,蔡濰任老師便自動地開了門,邀請我們進去。隨即映入眼簾的,是一種家居混著創作空間的衝突感,角落的牆面正斜靠著幾幅黑壓壓、大大扁扁的東西,乍看之下像極了幾張靜靜落在牆緣的巨大門片,很顯然那是蔡老師正在創作中的作品。那是指定收藏的訂製品,墨黑的底布載著絢麗的色彩與張狂的筆觸。還沒畫完呢!但即使如此仍然可以感受出作者的強烈風格與豐沛感情。

大學主修視覺藝術與設計,對傳統文化沒有太大涉獵的蔡老師,是一直到有機會向潘岳雄老師學習後才開始接觸民俗文化。從視覺設計到傳統藝術,看似是個大轉變?從蔡老師隨手分享的學生時代作品看來,這些主題與民俗文化確實是毫無關係,但那密密麻麻的內容、張揚的線條,彷彿要把畫紙刻破的筆觸,在我看來可真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從設計到藝術,說穿了蔡老師就只是把使用者變成了他自己。在這個創作空間中,除了隨處可見以民俗為主軸的繪畫創作外,還有各地搜集而來的畫布、老建築拆下的老窗雕與木框,都有計劃在未來作為創作畫框的巧思。而在工作室的中心,一進門映入視野裡的牆面,前方供奉著的土地公與虎爺[3],沒想到竟然也是蔡濰任老師親手捏塑的紙塑作品呢!

 

藝術是很刺激的!《咱》的蔡濰任

看著屋內這些奔放又充滿個人觀點的藝術創作,與蔡老師過去所學的理性的、邏輯的、有跡可循的設計顯然是有著天地之別。「除了從設計到藝術一直保持著的個人繪畫風格外,這兩者對於您而言最具體的差異是什麼呢?」面對我的提問,蔡濰任老師悠悠又平淡的說:「藝術是很刺激的!在沒有發表之前,永遠沒有辦法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臺南美術館收藏的作品《咱》[4],可以說就是他從設計到藝術、從稚氣到成熟,在社會滾動十年的濃縮,像是幅自己的十年成果展。反映著創作出發點與畫畫純粹的快樂,也反映著充滿動盪、低谷與挑戰的這十年。我還沒有機會看到原圖,但即使是縮小在螢幕上的畫作,看起來卻依然很有震懾力。充滿張力的規模、極度細節的刻畫,色彩既絢麗卻也帶了點抑鬱的黑。當然,所有創作的元素必然也是環繞在民俗的風情裡。《咱》是臺語”我們”的意思,那麼,下次展出的時候,咱一起去看展。到時候務必仔細瞧瞧,除了民俗元素外,蔡濰任老師的創作中,其實都還藏有的一些特殊的隱喻元素,就讓我們屆時各自心領神會,實際找尋。

說到《咱》,你我或許不一定很熟悉,但身為在地臺南仔以及熱血觀光客,肯定很大機率都看過在全美戲院斜對面,建築外牆上高掛的那幅2樓高的巨幅畫作。那便是出自於蔡濰任與山川設計、牧盒工作室共同策劃的商圈形象牆作品。創作主軸融合赤崁樓魁星爺、祀典大天后宮天上聖母、祀典武廟關聖帝君等赤嵌商圈內的民俗與文化。「每次畫神明,我都會到廟裡坐一陣子,去跟神明報告要畫聖像,祈求一切順利。」有機會再經過,請你仔細觀察,除了精湛的畫工、傳神的技巧外,這幅巨畫其實是四塊可以拆開的獨立畫作,一塊畫作對應一尊神明。顯然即便在這極為緊湊的兩週創作時間內,蔡濰任老師依然超前部署,除了充滿藝術性的創作外,同時也以設計師的角度理性思考將來拆卸後,聖像與畫作生命的延續。

給自己的十年課題

從事藝術創作也超過十年了,這當中也經歷了人生的許多起伏,度過了生命的低谷,那麽,蔡濰任老師對於下一個十年的想像,又是如何的樣貌呢?談到未來的計畫,除了在2024年,正在安排中,將於新浜碼頭藝術空間[5]舉辦的雙個展之外,還有一件很重要的目標,是蔡老師給自己的十年課題。「在自己40歲以前,想要探究屬於臺灣藝術主體性的議題,這是給自己40歲的命題。」探究臺灣的視覺表現該是什麼樣子?該如何萃取屬於臺灣的價值?「我是有框架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框架,框架讓你知道自己是誰。」蔡濰任老師認為,西方世界知名的藝術創作者,創作通常都很直接反映當代的文化。我想這也許就是為什麽,蔡老師最終決定師承潘岳雄老師,學習屬於我們的傳統寺廟彩繪的根本原因之一吧!藉由民俗題材,建立與這片土地的連結,期望自己能用傳統語彙來挑戰國際的舞台。

採訪前向蔡老師介紹這次專訪計畫的幕後指導-文創PLUS,探討這個平台能夠帶給年輕藝術家甚麼協助。期望文創PLUS作為一個文創的中心,對於藝術文化扮演的角色,能是一個推手、起一種推波助瀾的作用。蔡濰任老師說,「場地很重要」,場地是一個藝術家表現的地方,也是年輕藝術家最缺乏的舞台。對於年輕的藝術家來說,創作之路已經充滿了無數的未知與艱難。這路他走過所以他懂,因此,若能藉文創PLUS平台來協助藝術家們有更多空間能夠呈現作品,增加被看見的機會,真的會是很令人振奮且期待的。

蔡濰任老師的作品不僅展現了文化與藝術的力量,更是一個藝術家與生活和社會的談話。有機會,就讓咱期待看到更多老師的優秀作品吧!

 

更多的資訊可洽詢文創PLUS官網 https://creativetainan.culture.tainan.gov.tw/ 或 Facebook搜尋「文創plus-臺南創意中心」

 

[1] 蔡濰任:藝術家,現居臺南,以民俗日常作為創作主題。

[2] 潘岳雄老師:國寶級彩繪藝師,是臺南彩繪畫師潘氏後代,從事寺廟彩繪創作,2022臺南文化獎得主。

[3] 虎爺:以虎為形象的神祇,民間信仰的一部份,流傳為土地公等諸神的座騎。

[4] 《咱》:咱 Lán (Us) ,蔡濰任作品,創作於2021年,複合媒材、尺寸243×366cm (2組件),於2022年被典藏蒐購於臺南美術館。

[5]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是高雄市公立美術館外的一個視覺文化重點地標。地址: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64號2F /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12:00~19:00,週一、二公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