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1
【主題報導】活在當下,來自日本的弦內之音

指導:文創 PLUS

企劃:山川設計

採訪撰稿攝影:陳亞麟、米鹿設計

-

2020年2月9日,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歷時八個月拍攝的紀錄片《臺南流行音樂地圖-阿爸的歌本》正式首映。片中紀錄了包括許石[1]、吳晉淮[2]、文夏[3]等臺南重要的音樂人、事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脈絡。地圖更串連起包含永成戲院、許石音樂圖書館、南門電影書院、赤崁樓、吳晉淮音樂紀念館、吳園藝文中心、舊南都戲院等23處與臺南流行音樂史相關之景點。1932年,臺灣首位聲樂歌手林氏好[4]於臺南放送局(今南門電影書院)舉辦首次獨唱會。1957年,臺灣第一間黑膠唱片「亞洲唱片」成立於臺南。從歷史發展脈絡來看,咱臺南中西區,可以說是當年流行音樂的重要發源地。而現在的中西區,也有一位低調卻大有來頭,更曾經協助漂流出口[5]錄製專輯,獲得2021金曲獎最佳原住民專輯的音樂人,默默地隱身在陳德聚堂裡。

來自日本的手工造琴師-川畑完之(Kanji Kawabata)

走進陳德聚堂,記得務必要大腳高高跨過門檻[1],別像我一時忘了禮俗,竟失腳的給踩了上去。進門後沿著左側的方向走去,可以找到白色牆面上帶著點藍色斑駁的門框與格柵窗,門口左側牆上還嵌著廟宇常見的半圓形紅色石柱。幸運的話,往裡面望去,應該就可以看到一位職人,正對著門口或站或坐,一邊專注著手上的工作,一邊聽著背後那巨大的音箱發出的老爵士樂。空間中也許還襯著幾把老吉他,以及待琢磨的木頭。那便是川畑完之(Kanji Kawabata)先生,我稱他「Kanji桑」,來自日本,目前久居臺灣的手工造琴師。Kanji桑有20多年手工吉他、電吉他的製作經驗,其技術與對聲音的掌握獨具一格,是許多日本知名吉他手,例如You(Janne Da Arc)[2]、森山達也[3]等人指定的造琴師。當年You首次拿著Kanji桑的吉他登上東京武道館表演,可說是開啟Kanji桑手工吉他大門的伯樂。而後,Kanji桑也曾替咱們臺灣的林生祥[4]等音樂人製做樂器,並擔任專輯技術顧問。

川畑完之先生,老家在日本埼玉縣,父親節是公務員,閒暇時喜歡做木工。算是耳濡目染嗎?從小他就習慣自己動手做玩具。因為一次深夜看到的紀錄片,Kanji桑說,「電視裡的美國吉他工廠好帥,我想去美國!」毅然決定報考專門學校學習做吉他。19歲時,跑到Blue Note Tokyo[5],日本東京青山市爵士樂表演場所的廚房打工,想藉此機會接觸更多關於音樂的世界。21歲開始自己的品牌,在當時日本和光市火車站附近成立工作室。爾後,先是意外地替美國搖滾吉他手Robben Ford[6]修理吉他。接著,又擔任美國黑人爵士小號手,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音樂人之一Marcus Miller[7]的樂團在日本表演時的吉他技師。2003-2012年,持續擔任美國爵士樂鍵盤手和作曲家Joe Sample[8]亞洲巡迴表演的吉他技師。直到2012年,因為想要打造新的工作室,在當時嘉義文化局長鍾永豐[9]先生的邀請下,移居嘉義。近幾年則移居台南,於2022年4月將工作室座落於陳德聚堂內。

木製工藝與聲音工程的完美合體

什麼樣的木頭適合做一把好吉他?是不是好的木頭就可以做出一把好吉他?!身為一個設計師,實在好奇關於吉他這些比較硬派一點的學問。關於這部分,Kanji桑強調的「認真做不一定好聽,不認真做一定不好聽。」簡單的說,吉他基本是木頭與聲音的組成。在Kanji桑的認知裡,吉他是為了人而訂製,一把真正的好吉他,必須排除製作者個人的主觀特性與偏好,設身處地為使用他的人著想,除了選用合適的木頭,更要藉由聲音工程,用好的技術來調教出適合「他/她」的吉他,匹配那個人的聲音與個性。「最重要的是我會不會做完成品」,從20歲、30歲、40歲、到現在49歲製作的完成品,也許有人喜歡,可能有人不喜歡,但創作者的心是最重要的。每個東西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它美麗的地方、漂亮的地方,不需要比較。可以感受到好聽、好帥、讓人直覺認同的完成品。好還是不好其實不是問題。因為,瑕疵也是一種獨特的魅力。

那到底,什麼是一個好的樂器?Kanji桑說,過去,在日本,他問大家最好聽的聲音是什麼?「大家都講美國人。」只因為覺得那是有名吉他手的吉他,肯定是把好的吉他。然後,在當年,多數的大家都是在爵士樂還沒有傳到東方的時候,透過CD這個媒介來暸解其的聲音。而由於過去Kanji桑的人生經驗,總是直接在現場用自己的耳朵,聲歷其境,所以他更知道什麼是真正好的好聲音。而當年在日本表演的吉他,因為美國氣候乾燥,從美國拿到日本島國型氣候使用的樂器很容易因為受潮變形。但對於音樂人來說,那又是每天都要使用的工具,尤其當時美國的artist都需要密集的巡迴表演,很難能空出時間好好的修繕保養吉他。Kanji桑説,其實那些吉他時常都沒有辦法維持在一個理想的狀態。「那時候我才知道很好的樂器是什麼,不會壞掉是最重要的。」Kanji桑說,所以,他想要做出很穩定的吉他,他想要用日本令人驕傲優異的木工技術與美國的聲音融合,做出那把無論拿到歐洲、臺灣、美國等世界各地,都可以很穩定、不會歪掉變形,他認為最理想的吉他。怎麼辦到的?就先讓它變形囉!

看到兩米後就好,活在當下吧!

人生有點像晚上開車下山的時候,車頭的燈只能照亮前方兩三米的距離,但只要一步一步往前,總是會回家。所以,看到兩米後就好,就是活在當下吧! Focus Today. 其實沒有真的想到很未來的事情,但還是有一些期望,希望可以嘗試製作像是月琴、二胡之類的樂器,做現代臺灣感覺的樂器。「傳統在300年前也是很現代的」希望一百年後、兩百年後,現在的作品就成了將來人們口中那把「傳統的電吉他」、「傳統的樂器」。也可以藉著跨足其他種類的樂器來挑戰更多合作與結合,由一件事情,衍伸出另一件事情,再衍伸出又一件事情,越來越大,就能越來越完整吧!

Kanji桑工作休息之餘,喜歡在赤嵌商圈到處轉轉走走,挖掘街區巷弄邊的美味小店鋪。他覺得商圈中有很多很棒的店家、很多認真工作的人,很喜歡這種認真工作後產出的東西。據他表示,在東京,這類型的小店鋪很少,走路的時候還真是挺無聊。在臺南走走逛逛的氛圍卻很不同,有很多的東西構築出這種帶點愜意與奮鬥感的氛圍。一間一間的小店小舖構成了街區的風景,挺有趣。「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沒有人的參與,藝術與文化就顯得沒有意義了。」好吃的仙草、好聽的吉他、好看的畫。甚至,「店家還會記得我的喜好」,在這樣臺南日常小生活中,讓人感覺裝了滿滿的互動與溫柔。

由於工作室座落於陳德聚堂內,Kanji桑也提到,許多人對於文化與藝術的陌生,他認為主要是因為根本沒有體驗過。單靠自己的想像力太小了,所以如果能有更多體驗的機會,可以讓視野變得更寬廣。希望對於文化、創意,文創PLUS能夠積極主動製造機會、製造活動,大家就有機會認識更多不同的東西,深化人們對於文化與藝術的熟悉。讓文化藝術成為一種日常街角就可以接觸的活動,而不是得刻意的跑到哪個美術館、藝廊才有機會參與。好可惜這次沒有機會一睹川畑完之(Kanji Kawabata)先生的手工吉他完成品,搶手的好物總是一完成就立刻被送到期盼已久的主人手上了。希望將來有機會,可以再回訪去聽聽Kanji桑手上的好聲音。

[1] 門檻:臺語:戶橂 hōo-tīng,古代禮儀進出門檻要彎腰、跨過去,表示鞠躬禮貌的拜訪。

[2] You(Janne Da Arc):日本的視覺系搖滾樂團聖女貞德(Janne Da Arc)吉他手You。

[3] 森山達也:日本音樂藝術家,THE MODS樂團成員。

[4] 林生祥:臺灣高雄美濃的獨立音樂創作人,並以其關懷鄉土的客語創作聞名。 

[5] Blue Note Tokyo:位於日本東京青山市,紐約藍音符爵士樂俱樂部的分支機構,被喻為東京現場爵士樂的最佳場所。

[6] Robben Lee Ford:羅賓·李·福特,美國藍調、爵士和搖滾吉他手。

[7] Marcus Miller:馬克思·米勒,美國爵士音樂家、作曲家、製作人和樂器演奏家,是著名的貝斯手。

[8] Joseph Leslie Sample:美國爵士樂鍵盤手和作曲家,1960年The Jazz Crusaders的創始成員之一,該樂隊在1971年將名稱縮寫為“ The Crusaders”。

[9] 鍾永豐:民國92年7月1日,嘉義縣文化局改組為嘉義縣政府文化局,由鍾永豐先生出任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