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31
【主題報導】追逐神的旨意,定義當代的「稿」

指導:文創 PLUS 

企劃:山川設計

採訪撰稿攝影:陳亞麟、米鹿設計

-

若提起傳統宗教,便直覺地讓人想到宮廟、民俗、信仰、祭祀、陣頭、神祇、官將等等大小事。從過去到現在、小朋友到大朋友,無論信仰與否,多數人應該或多或少都有到廟裡拜拜,求神問佛、求籤擲筊的經驗。而自家或爺奶的那個老家裡,或許也有熟悉的佛堂,虔誠地遵奉著神祉與先人。而無論是大小廟宇裡的守護門神、或是家中佛堂上那幅神像,您是否好奇過,那些看起來神聖威嚴又散著仙氣的神祇畫像,究竟都是從哪兒來?有人專門負責畫嗎?有沒有什麼特殊的故事或要求呢?!

一切都是神的旨意,新臺南仔的當代繪師

今年中在陳德聚堂[1]舉辦的「神匠—陳德聚堂陳玉峰老門神特展」,策展人蓬萊齋藝術創作室-黃雉原老師[2](aka 阿雉),便是專長寺廟彩繪、家宅佛祖漆/後貼[3]、各式傳統圖像繪製的繪師。阿雉老師是個新臺南仔,也曾在潘岳雄老師[4]的彩繪班學習。他自嘲人生前半段頗為混亂,從學習西畫、排斥國畫、討厭藝術、讀人類學、從事室內設計、軟裝設計、做行銷企劃、管理藝廊、到後來跑到北京工作卻因為感受不到「文化感」,一個禮拜就決定打道回府、進而攻讀博士班,這快速又多變的人生前半場,混亂嗎?在旁人如我的眼中看來,我覺得可以看作是一個不設限盡情汲取養分的過程。

作為一個傳統圖像的繪師,對宗教民俗侃侃而談的阿雉老師,原本居然是個基督徒。當然,所有的宗教信仰都令人尊敬,只是很難想像眼前這個對傳統彩繪充滿熱情的人,曾經是那樣的洋派呢!讓人不禁好奇究竟是什麼契機轉開了這一扇大門。「一切都是神的旨意。」在這人生即將踏入下半場的時間,一直都在北部的阿雉老師,因為室內設計的工作陪同客人到廟裡祭拜,結果夜裡就夢到神明要他走向下一個階段、往南方去畫廟。接著,立刻就接到學弟邀約,希望他能到臺南協助十二婆姐的研究。因爲經常南下,因緣際會拜師潘岳雄老師,開始接觸傳統彩繪。這一連串的「剛好」,彷彿真的是隨著神明的旨意,於是便下定決心開始南漂的計畫。

蓬萊齋藝術創作室,打掉重練的「伯牙學琴」

早在很久以前,還沒有落腳臺南的時候,就已經想好要將工作室命名為「蓬萊齋藝術創作室」。阿雉老師說這個名稱的靈感來自於「伯牙學琴[5]」的典故,透過「找到環境即是找到我的老師」,靜心傾聽環境,找到自身聲音,將環境元素融合,成就獨一作品。然而隔行如隔山,面對曾經排斥且陌生的國畫領域,即便是從小實扎實打的西畫底子,還是得打掉重練。西方油畫與中式水墨畫的構圖結構、筆韻技法截然不同,更遑論材料特性與畫布質地的大相徑庭。一切都只能從頭開始苦練,藉著跟隨潘老師學習、協助參與各種修復與繪圖專案等,一步步地重新建立繪圖技巧與風格。阿雉老師說,從零開始重來,完全白手起家,一開始也是相當擔心的。但慢慢的,決定給自己一兩年的時間,設定目標,盡力做好。畢竟,「這是神明要我做的事情」。慢慢的,學著將煩惱都放掉,心中只要想著把神明交代的事情做好,就這一件事就好。

 

打開傳統的框架,定義自己的「稿」

「一張ㄍㄜˋ」、「那張ㄍㄜˋ」,阿雉老師好幾次提到「ㄍㄜˋ」,一時之間我也聽得滿頭霧水,原來他指的是「稿(台語念ㄍㄜˋ)」。哎呀,我該檢討自己的臺語敏感度了!這個「稿」,指的是畫像的圖稿,代表繪師的風格特色,通常是不外流的,只有嫡系子弟才能拿到。在意義上,我想應該可以用例如漫畫家的原稿、廚師的祖傳秘方或者所謂的IP[6]來理解它。傳統的「稿」重在展現工匠的技藝,追求的是精准度與美學,比較沒有創作的部分。「這些稿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必須要理解後才能做出屬於自己的東西。」阿雉老師認為自己的作品必須帶有歷史厚度,要考究傳統、考究朝代、考究歷史淵源,也必須要保有很強烈的傳統外貌,一眼便讓人覺得是很傳統的東西,畢竟這樣才能被接受放在傳統供桌上。但是,進一步細看作品,又可以從中發掘新創意。而新的創意,細看處理的手法與表達方式,又回到傳統的手藝。就是這樣一個無限循環的方式。對於自我的定義,阿雉老師認為自己就像是連結傳統與現在的管子,期望能將傳統形而上、形而下到與過去所學的通通連結之後,重新轉譯出創作,成為一個他認為當代工匠的樣子。

阿雉老師於嘉義梅嶺美術館-「臺南市柚城藝術家協會會員聯展-柚藝綻放照亮梅嶺」展出的作品「千里順風」可以略窺一二。一眼看去,就是傳統認知中的千里眼、順風耳。再進一步仔細瞧瞧,紅膚穿綠袍、綠膚穿紅袍,並且融合了腳上露一指象徵著一鳴驚人、露五指象徵五子登科的特徵,再加上小朋友的元素,為傳統融入一點現代的溫度,重新詮釋出屬於阿雉版本的「ㄍㄜˋ」。

有鑒於這幾年在陳德聚堂的授課活動,陳德聚堂是座落於臺南市中西區中心的明代史蹟,偌大的空間帶著典雅幽靜的氣息。黃雉原老師認為這恰恰好適合扮演保存文化行動的腳色,來推廣府城文化的深度與溫度。也希望文創PLUS可以擔任推動更多示範活動的腳色、包含修復師講座、工藝課程、演講、對談等。讓臺南成為一個推動傳統文化延續的學堂。無論是興趣亦或好奇的大小朋友,都有機會實際參與、真實地意識到陪伴大家許久的文化真正的面貌。文章開頭的那些問題,其實直到這一次的採訪前,都從來不曾冒上我心頭,一切是這麼理所當然的讓人忘了去追根究底。所以,我想如果能有更多機會與活動讓大家接觸到生活中這些理所當然卻又很陌生的事物,也是一種很棒的文化傳承方式吧!

 

更多的資訊可洽詢文創PLUS官網 https://creativetainan.culture.tainan.gov.tw/ 或 Facebook搜尋「文創plus-臺南創意中心」

 

[1] 陳德聚堂:又名陳氏宗祠,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建於明鄭永曆年間,曾被指定為中華民國三級古蹟,現為臺南市之直轄市定古蹟。

[2] 黃雉原:神佛繪師,創立「蓬萊齋藝術創作室」,設於府城,承接各種紙本繪畫、寺廟彩繪、器物墨繪。

[3] 後貼:後貼、神明彩、神明聯,係指神桌、佛桌後面牆上貼的神明像。

[4] 潘岳雄老師:國寶級彩繪藝師,是臺南彩繪畫師潘氏後代,從事寺廟彩繪創作,2022臺南文化獎得主。

[5] 伯牙彈琴:中國春秋時期伯牙彈琴的故事。

[6] IP:Intellectual property 智慧財產權,是指專利、商標、著作等。